搜索
首页
开屏图 关于我们 战略管理 品牌荣誉咨询 誉问内参
誉问概况
誉问概况 社会责任 誉问动态 誉问荣誉
咨询服务
战略管理咨询 品牌荣誉咨询 组织人才咨询 业务拓展咨询 定制化咨询 海外游学项目
誉问内参
誉问研究 专业文章 誉问月刊 头部4条
活动动态
誉问活动 行业动态 咨询研究商业活动
联系我们
加入誉问
加入誉问 招聘岗位 常见问题
国际仲裁的发展:伦敦仍是“最受欢迎仲裁地”,新加坡区域影响力持续扩大
时间:2025-04-25 作者: 誉问

近年来,国际仲裁一直在跨境商事纠纷中保持其主导地位。随着仲裁制度本地化、专业化与数字化的深入推进,其“全球统一性”与“区域适应性”之间的张力愈发突出。

近日,White & Case LLP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国际仲裁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5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Survey – The path forward: Rea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rbitration《2025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 前行之路:现实与机遇》(以下简称“报告”),以2,402份问卷和117次访谈为基础,揭示国际仲裁在地理偏好、规则适用、程序效率、人工智能使用及公共利益问题等方面的真实格局与未来趋势。

一、地缘偏好的变化:从“中心化”到“多极化”

国际仲裁发展初期,席位选择常聚焦于少数“传统仲裁强地”,如伦敦、巴黎、纽约等地。但伴随地区法律基础设施的逐步健全、仲裁规则本地化水平提升以及法律人才流动的全球化,仲裁地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亚太地区,香港、新加坡乃至北京、深圳等城市逐渐跻身主要仲裁地之列,体现出本地法律服务能力的跃升。欧洲与北美的用户则仍保有对传统席位的高度依赖,根据报告,伦敦依然是最受欢迎的仲裁地,在所有地区的受访者中均跻身前五,与之并列的还有新加坡,其在亚洲及欧美仲裁市场的渗透力持续提升。

仲裁地的选择已不仅仅基于法律制度的成熟度,更与法院对仲裁的支持、仲裁文化的适应性以及语言与程序的便利性密切相关。这意味着,未来仲裁中心的构建将更依赖于“制度配套+服务能力”的双轮驱动,而非仅以“法域声誉”为主导。

二、仲裁规则的市场分化与专业化升级

在仲裁规则的选择上,全球用户表现出明显的双重偏好趋势:一方面是对制度完备、执行稳定的大型仲裁机构规则(如ICC、LCIA)的持续信任;另一方面则是对具有地域优势和语言适配性的区域性机构规则(如HKIAC、SIAC)的快速倾斜。报告显示,国际商会(ICC)仲裁规则仍高居首位(39%),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与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规则均获得25%的偏好比例。

规则的优选不再只是“品牌信赖”或“强制条款”所驱动,而越来越取决于其能否提供定制化的程序工具、能否在效率与正当之间实现合理平衡、是否具备强有力的秘书局支持系统。

此外,许多机构正在推动“模块化规则设计”——例如允许用户灵活选择加速程序、虚拟听证机制、早期裁决机制等附加功能。这种灵活机制的普及,将在未来深刻重塑仲裁程序的设计逻辑,也给律师团队提出了更高的程序掌控能力要求。

三、效率难题与程序治理的转型

在商事仲裁中,“效率”始终是一项制度设计的核心目标。但现实中,仲裁程序的时间与成本问题仍常被当事人诟病,甚至被批评为“另一个昂贵的审判”。

受访者普遍认为,影响仲裁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代理律师的对抗性策略(24%)、仲裁员缺乏积极管理(23%)以及过度“律师化”的辩论风格(22%)。这在实践中常导致程序拖延、成本上升与裁决不确定性增加。上述问题表面看是行为选择问题,实质上是制度对“权力—责任”分配不当所致。

近年来,包括“加速程序”“早期裁决”“合并/追加”等工具的广泛应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效率瓶颈。但其有效性最终仍依赖于仲裁员是否具备程序掌控的“专业胆识”,以及律师团队能否在“效率优先”与“程序完整”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点。

但也需注意,效率改革不能脱离公平正义的底线。程序的压缩与合并,需以信息对称、权利平衡为前提。否则,一味追求速度,可能反而破坏仲裁制度的基本信赖基础。

四、AI加速,但“有限授权”成共识

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步介入仲裁程序,尤其是在事实审查、法律检索、证据整理及书面材料生成等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实用性。约九成受访者表示曾在仲裁中使用AI工具,主要驱动因素为节省时间与降低成本。

然而,AI介入仲裁亦面临诸多限制:系统误差、算法偏见、法律判断能力的缺失、以及对保密机制的冲击,均是目前尚未有效解决的关键问题。

绝大多数法律实务者对AI作为“辅助工具”表示欢迎,特别是在日程安排、流程提醒、材料生成等任务上;但一旦涉及“自由裁量”“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判断”,AI的角色即被严格限制。这一态度表明,法律职业对“人类判断”在仲裁中的中心地位仍高度坚持。

未来的关键议题在于:如何制定AI在仲裁中的使用边界?是否需要机构层面制定“AI使用指引”?如何在保障当事人知情权和程序正义的前提下推动AI技术的透明应用?这些问题,势必将在未来几年中逐步浮出水面。

五、仲裁中的公共利益与透明机制

长期以来,商业仲裁以保密性著称。然而在国家参与、投资争端、环保人权等公共议题愈发频繁介入的当下,仲裁制度也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公开性压力”之下。

当前,大多数从业者仍坚持商业仲裁应保持高保密性,但对于涉及国家或公共政策的仲裁案件,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裁决书的公开发布,尤其是在进行适度脱敏和编辑处理之后。

在制度层面,一些仲裁机构已开始探索“双轨公开”机制:一方面维护私人争议的程序隐私性,另一方面推动在投资争端和环境治理领域的程序透明性。这一趋势可能引发仲裁文化的深层变动,也将促使仲裁员在裁决中更多考虑外部公共利益的观感与接受度。

六、仲裁制度的多维演进

国际仲裁制度正在进入一个“制度创新—技术转型—价值重构”三重驱动的时代。它既需回应跨国商业实践对“效率与灵活”的诉求,也要回应公共领域对“透明与责任”的关切,更要在数字化浪潮中探索“人机共治”的方法。

律师团队、仲裁机构与制度设计者亟需放弃机械移植式的模仿路径,转向兼顾效率、公平与适配性的系统构建思维。

要知道,仲裁的未来不会是“去人化”或“去制度化”的简单跃迁,而将在一系列细致的制度改造与文化磨合中,逐步走向一个更灵活、专业、高效且适度透明的“新常态”。

注:文中数据来自2025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Survey – The path forward: Rea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rbi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