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仲裁一直在跨境商事纠纷中保持其主导地位。随着仲裁制度本地化、专业化与数字化的深入推进,其“全球统一性”与“区域适应性”之间的张力愈发突出。
近日,White & Case LLP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国际仲裁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5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Survey – The path forward: Rea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rbitration《2025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 前行之路:现实与机遇》(以下简称“报告”),以2,402份问卷和117次访谈为基础,揭示国际仲裁在地理偏好、规则适用、程序效率、人工智能使用及公共利益问题等方面的真实格局与未来趋势。
一、地缘偏好的变化:从“中心化”到“多极化”
国际仲裁发展初期,席位选择常聚焦于少数“传统仲裁强地”,如伦敦、巴黎、纽约等地。但伴随地区法律基础设施的逐步健全、仲裁规则本地化水平提升以及法律人才流动的全球化,仲裁地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亚太地区,香港、新加坡乃至北京、深圳等城市逐渐跻身主要仲裁地之列,体现出本地法律服务能力的跃升。欧洲与北美的用户则仍保有对传统席位的高度依赖,根据报告,伦敦依然是最受欢迎的仲裁地,在所有地区的受访者中均跻身前五,与之并列的还有新加坡,其在亚洲及欧美仲裁市场的渗透力持续提升。
仲裁地的选择已不仅仅基于法律制度的成熟度,更与法院对仲裁的支持、仲裁文化的适应性以及语言与程序的便利性密切相关。这意味着,未来仲裁中心的构建将更依赖于“制度配套+服务能力”的双轮驱动,而非仅以“法域声誉”为主导。
二、仲裁规则的市场分化与专业化升级
在仲裁规则的选择上,全球用户表现出明显的双重偏好趋势:一方面是对制度完备、执行稳定的大型仲裁机构规则(如ICC、LCIA)的持续信任;另一方面则是对具有地域优势和语言适配性的区域性机构规则(如HKIAC、SIAC)的快速倾斜。报告显示,国际商会(ICC)仲裁规则仍高居首位(39%),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与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规则均获得25%的偏好比例。
规则的优选不再只是“品牌信赖”或“强制条款”所驱动,而越来越取决于其能否提供定制化的程序工具、能否在效率与正当之间实现合理平衡、是否具备强有力的秘书局支持系统。
此外,许多机构正在推动“模块化规则设计”——例如允许用户灵活选择加速程序、虚拟听证机制、早期裁决机制等附加功能。这种灵活机制的普及,将在未来深刻重塑仲裁程序的设计逻辑,也给律师团队提出了更高的程序掌控能力要求。
三、效率难题与程序治理的转型
在商事仲裁中,“效率”始终是一项制度设计的核心目标。但现实中,仲裁程序的时间与成本问题仍常被当事人诟病,甚至被批评为“另一个昂贵的审判”。
受访者普遍认为,影响仲裁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代理律师的对抗性策略(24%)、仲裁员缺乏积极管理(23%)以及过度“律师化”的辩论风格(22%)。这在实践中常导致程序拖延、成本上升与裁决不确定性增加。上述问题表面看是行为选择问题,实质上是制度对“权力—责任”分配不当所致。
近年来,包括“加速程序”“早期裁决”“合并/追加”等工具的广泛应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效率瓶颈。但其有效性最终仍依赖于仲裁员是否具备程序掌控的“专业胆识”,以及律师团队能否在“效率优先”与“程序完整”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点。
但也需注意,效率改革不能脱离公平正义的底线。程序的压缩与合并,需以信息对称、权利平衡为前提。否则,一味追求速度,可能反而破坏仲裁制度的基本信赖基础。
四、AI加速,但“有限授权”成共识
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步介入仲裁程序,尤其是在事实审查、法律检索、证据整理及书面材料生成等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实用性。约九成受访者表示曾在仲裁中使用AI工具,主要驱动因素为节省时间与降低成本。
然而,AI介入仲裁亦面临诸多限制:系统误差、算法偏见、法律判断能力的缺失、以及对保密机制的冲击,均是目前尚未有效解决的关键问题。
绝大多数法律实务者对AI作为“辅助工具”表示欢迎,特别是在日程安排、流程提醒、材料生成等任务上;但一旦涉及“自由裁量”“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判断”,AI的角色即被严格限制。这一态度表明,法律职业对“人类判断”在仲裁中的中心地位仍高度坚持。
未来的关键议题在于:如何制定AI在仲裁中的使用边界?是否需要机构层面制定“AI使用指引”?如何在保障当事人知情权和程序正义的前提下推动AI技术的透明应用?这些问题,势必将在未来几年中逐步浮出水面。
五、仲裁中的公共利益与透明机制
长期以来,商业仲裁以保密性著称。然而在国家参与、投资争端、环保人权等公共议题愈发频繁介入的当下,仲裁制度也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公开性压力”之下。
当前,大多数从业者仍坚持商业仲裁应保持高保密性,但对于涉及国家或公共政策的仲裁案件,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裁决书的公开发布,尤其是在进行适度脱敏和编辑处理之后。
在制度层面,一些仲裁机构已开始探索“双轨公开”机制:一方面维护私人争议的程序隐私性,另一方面推动在投资争端和环境治理领域的程序透明性。这一趋势可能引发仲裁文化的深层变动,也将促使仲裁员在裁决中更多考虑外部公共利益的观感与接受度。
六、仲裁制度的多维演进
国际仲裁制度正在进入一个“制度创新—技术转型—价值重构”三重驱动的时代。它既需回应跨国商业实践对“效率与灵活”的诉求,也要回应公共领域对“透明与责任”的关切,更要在数字化浪潮中探索“人机共治”的方法。
律师团队、仲裁机构与制度设计者亟需放弃机械移植式的模仿路径,转向兼顾效率、公平与适配性的系统构建思维。
要知道,仲裁的未来不会是“去人化”或“去制度化”的简单跃迁,而将在一系列细致的制度改造与文化磨合中,逐步走向一个更灵活、专业、高效且适度透明的“新常态”。
注:文中数据来自2025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Survey – The path forward: Rea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rbitration